[提要] 林克(名字為化名)四年級時,曾經在一個輔導機構上過外教課。可惜的是,外教在去年7月份回國了,
我也因為“偷懶”一直沒有再給林克物色一個外教,也一直沒有再給林克報過課外輔導班。
林克(名字為化名)四年級時,曾經在一個輔導機構上過外教課。這裡的外教課,與其說上,不如說是混。
因為外教老師光顧著帶孩子們玩遊戲了,上課“聽說”信息量很少;連林克自己回來都說,這哪像是在上英語課呀。
但看到林克在這裡玩得很開心,那就權且把這裡的課當作林克和同齡孩子玩耍的機會吧,因此我們一直堅持了近半年。
但眼看林克就要五年級了,再這麼玩下去,心裡總有些不踏實,於是,2009年4月,我下決心自己給林克找外教。
三個多月下來,我感覺,林克的這個外教課真是物超所值!
什麼樣的英語課是值得上的?
我個人覺得,如果孩子是在背單詞、記語法(這是大多數中教上課的特點),那就太虧了;
如果孩子光在玩,英語“聽說”信息量很少(這是大多數外教上課的特點),這也很不值;
如果孩子的英語課,“聽說”信息量很大,既鍛煉了“聽說”,又豐富了知識面(把英語作為了解外部世界的工具),同時還能讓孩子保持住對英語的興趣,
我覺得,這樣的英語課就是超值。
為了達到這些“超值”目標,我沒有再幫她報輔導班,而是請了一個留學生家教。
並且這次外教課沒有指定的教材,上課內容由我來定,我會選擇一些林克感興趣的話題給外教。
為什麼不選一套固定的教材呢?這也是過去一年多以來同外教“鬥爭”積累的經驗。
指定教材會有什麼結果呢?請過外教的家長都知道,教材裡會有很多練習,外教上課會讓孩子做練習(這樣省事);
教材裡會有語法,外教要講解語法(這樣也省事);外教會讓每個孩子讀課文,孩子讀的磕磕巴巴(很浪費上課時間),
外教再糾正發音、再一遍遍地領讀等等(因為教材有錄音,“讀”和“領讀”都是沒有必要的,而且這樣一來,“聽說”信息量就少了)。
那麼,如果不讓外教在課堂上做這些事情,他們還能做什麼呢?仔細考慮後,我選擇了指定話題的方式,跟外教商量一個話題,
並且列出一些話題相關的句子,對話,要求外教上課要不停地說,跟孩子練習。說到這裡,可能還是有家長說,因為我是英語專業,操作這些很容易。
確實英語比較精通的話,會相對更簡單些,也容易去對家教進行評估。
我在下面會列出我精選的一些話題,供家長們參考。也告訴對英語不是很在行的家長們,
評價一堂外教課是否值得上的最簡單標準就是:這個外教上課是否不停地說,是否能調動孩子也在說,不管說什麼都行。
當然前提是孩子能部分聽懂,而且外教的發音要標準。可惜,很少有培訓機構的外教,能夠做到“不停地說”。超值的課外班,也算是可遇不可求了。
林克在三年級快結束時,我曾經給她組過一次四人外教班,一周上一次課,一次一個小時。
當時採用的就是由我替外教指定話題的方式,效果很好,後來因自己工作忙、外教回國等原因停了下來。(後面附帶有這個外教課的錄音。)
這次我替林克請的這個美國外教,也是一周上一次,每次一小時。
前兩次課的話題由我替她先備好課(後面附有第一次課的教案),讓她熟悉一下我的要求,從第三個話題開始就由外教自己備課了。
外教備課很認真,課上得也很認真,林克從她的課裡學到了很多東西。
第一個話題講的是美國旅遊景點,結合美國的歷史文化,包括:Statue of Liberty(自由女神像,在哪個州,是誰送給美國人的,
代表什麼,紐約的綽號為什麼叫Big Apple等) ,然後以類似的方式逐一介紹了Golden Gate Bridge(金門大橋), Space Needle(太空針),
Washington Monument(華盛頓紀念碑), Twin Towers(9.11中倒塌的“雙子塔”), White House(白宮,順便介紹了美國總統奧巴馬一家人的情況),
Capitol Hill(國會山), Empire State Building(紐約第一高樓“帝國大廈”)、The Grand Canyon(大峽谷), Gate Way Arch(通往美國西部的“大拱門”),
Mount Rushmore(刻有四個總統雕像的拉什莫兒國家公園)等等,講了美國有多少個州、國旗上“星”、“條”代表的意思,
介紹了林肯總統和美國內戰、美國最早的13個殖民州、華盛頓總統和獨立戰爭,解釋了美元紙幣上的人物、建築物等(後面附有這一課的教案和部分上課錄音)。
這麼多的內容在一個小時內講完,信息量非常大,老師的語速很快,林克說能聽懂大部分內容。從她和老師之間良好的互動,我也感覺到她基本聽懂了。
第二次課是關於交通,這個話題上了兩個週期,也就是兩個小時。外教首先介紹美國的交通狀況,什麼導致了交通堵塞,
以及美國政府解決交通問題的措施,然後再講北京的交通。
通過這個課題,林克掌握了很多知識,並對一些問題產生了興趣,比如導致交通瓶頸的原因、拼車、停車費等等。
回家後,林克還專門考他爸爸“美國的ambulance(救護車)這個詞為什麼要倒過來寫”(原因是司機從後視鏡裡看就是正著寫的)、
“美國有的公路上為什麼要為拼車族設一條專用車道(for car pooling only,也叫HOV lane)”、“紐約曼哈頓每小時的停車費是多少”等等。
第三個話題是關於環境的。外教剛好是學環保專業的,一講就是三個星期(也就是三個小時),太專業了,有些東西我都聽不懂。
我要求外教上課前把要講的一些材料事先寫給我,並在“交通”那課結束時,花十分鐘替我事先錄好音,在家裡先讓林克熟悉一些概念,至少得先理解中文內容。
這個話題外教老師講了溫室效應、氣候變暖、碳循環(我到現在還沒弄明白這個,但林克說她明白了)、
礦物燃料(我也是跟著林克學才知道有這麼個東西,叫fossil fuel,是指石油、煤炭等傳統能源)、可替代能源(alternative energy)、
如何發電、核能等等。講了核能後,林克課後一直問我核廢料(nuclear waste)危害到底有多大,怎麼處理的問題。
我們每週就上一個小時,一個小時裡,外教要說50多分鐘,而且是片刻不停地說,林克說話總計大約10分鐘。
這些話題涉及的知識面很廣,林克的聽力非常強,強得令我都很驚訝。林克自己說,在這裡上一個小時,比培訓班10個小時的信息量還大。
有一點我想強調一下,就是外教課的錄音問題,這點非常重要,沒有這個錄音,外教課的意義就不是很大。
雖然我們一個星期就上一個小時,但因為有錄音,林克回來後可以聽一個星期,無形中等於上了好幾個小時的外教課。
其實,這些課,不但可以聽一個星期,還可以一直聽到大學畢業。
也正是通過課後聽錄音,林克對一些比較難的詞,比如公共交通、交通瓶頸、氧氣、二氧化碳、人口控制、可替代能源、砍伐森林、
溫室效應、全球變暖等英文詞彙,能夠做到脫口而出。
另外,由於錄音裡有林克和老師的互動,林克很愛聽,還經常調皮地說:“媽媽,錄音裡那個女孩的聲音好可愛哦”。
相比之下,林克在時斷時續學著的《新概念英語》,由於課文錄音的語音、語調單一,沒有變化,林克一听就說噁心,每次一打開《新概念英語》 ,
林克就喊叫著:媽媽,我要聽外教錄音!
林克跟這個外教學了三個多月,涉及到她所喜歡的近十個話題。這三個多月的學習,對林克的聽說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。
可惜的是,外教在去年7月份回國了,我也因為“偷懶”一直沒有再給林克物色一個外教,也一直沒有再給林克報過課外輔導班。
來源:國際在線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