留學生初到國外,總是或多或少會把“Chinglish”帶出國門。
那些不地道的破英語差點沒讓老外們崩潰。
同學們都鬧出過怎樣的笑話?不妨道來大家聽聽,順便得個教訓長個見識。
留學地:美國
留學前,我覺得自己英文還行,甚至講起英語來還有口頭禪,
總愛模仿美劇中老美的口音,說話前先來句“You Know…”作為開場白。
當時感覺,這樣開始對話會產生些許親近感,能馬上跟對方套上近乎。
我們有一門考試是要跟導師面對面坐下交談的。
因為平時上課時我提問比較多,暗自感覺她應該蠻喜歡我。
而且我接觸到的美國人普遍給人感覺都是挺容易相處的,
所以即使是老師,大家面對面時也能像朋友般。
考試的時候,我也想藉此營造一種輕鬆和平等的對話氛圍。
記得我當時被問及的題目是“你如何看待嘉年華這種形式”。
我習慣性地脫口而出:“You know, I haven't had any carnival before, but…”
正當我準備口若懸河炫耀自己的英語口語時,只見對方面無表情地瞪了我一眼,
毫不客氣地打斷說“I don't know。”突然間我尷尬得無地自容。
更難堪的是,老師還緊接著用質疑的口吻補充道:
“Really?You don't have any carnival before?”
那表情彷彿在告訴我,“你從沒經歷過嘉年華?
怎麼來回答這個問題?怎麼發表你的見解?”
我就知道接下去的對話沒可能簡單進行了,更別提想得高分了……
Can I have another one?
Jeffery
留學地:英國
有次跟英國同學一起去一家餐館,那裡主菜是可以續的。
因此一群人興致勃勃一起前去。
主菜分量小,吃一份確實還沒飽。
我當即想要續一份,於是舉著手對服務員叫喚:“Can I have another one?
服務員連忙跑過來驚恐地看看我,再看看我的盤子,問我:“Is there any problem, sir? ”
我回答:“No, I just want to have another one。”
一邊說一邊還心裡犯嘀咕,英國佬也挺摳門的嘛,
明明說好能續的,怎麼一談到續餐還要大驚小怪問有什麼問題。
對面的同學見狀,立馬微笑著對服務員解釋道:“Just one more,please。”
服務員這才跑開去,但彷彿還心有疙瘩。
後來經同學點撥,我才明白過來,
原來我說的那句話會被人誤以為是我對食物不滿意,要求更換一份。
通常這對一家餐館來說是一種極大的不滿和批評,屬於挺原則性的問題。
其實要求續餐只需簡單說一句“Onemore”即可,意思就是“再給一份”。
哪像我當時不知情,咋咋呼呼地就脫口而出了引起歧義的句子。當時那個窘啊。
等服務員再端上來一份後,人家還念念不忘問我是否對主菜有任何問題,
我忙不迭地說“沒問題,沒問題……”接下去的餐只敢埋頭悶吃,極為不好意思。
Yes or No?
Kob
留學地:加拿大
沒去加拿大之前,我本是準備申請美國學校的。
不過當時有個學校的代表前來上海面試,我就是因為在面試中犯了最基礎的低級錯誤,
可能因此錯失了offer。
記得當時面試官問我一個問題:“Did you get any other certificate in your home country?”
(你還得到過自己國家頒出的任何其他學習證書嗎?)我答:No。”
“面試官馬上跟我確認:“So you haven't any other certificate, right?” “Yes。”
我答:他愣了一下,
再次確認道:You got other“certificate?”我又如實說: No。
我當時看見他有點抽筋的表情,估計是被我的爛英語給弄崩潰了。
他再次一字一句地問我“Did you get any other certificate?”
我小心翼翼擠出一個字:“No。”
他長舒一口氣:“Ok, let's put no。”
顯然他已經不敢再跟我確認。
其實,回答yes or no這種問題是中國學生最容易犯迷糊的。
中西方思維不一樣,中方回答是非題是根據所問問題來答的,
而英語思維是根據實際情況來答的。
比如他的第二句跟我確認的話,事實是我沒有其他學習證明,就應該答“No。”
可是我卻根據中式思維針對那個問題說了“Yes”。
面試官被我一會兒是一會兒否,不弄瘋才怪呢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